警方也於今日搜查位於將軍澳的蘋果日報大樓,警方表示已根據《國安法》有關細則向法院申請手令,獲授予權力搜查大樓中的新聞材料。
施打名單依法不能公布,陳宗彥強調「第二類」多為第一線人員 針對媒體問到,有媒體人要求公開第二類疫苗施打名單,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,注射是醫療行為,屬於《個資法》規範的特種個資,因此不能做公開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16)日公布國內新增170例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確定病例,包含167例本土個案及3例境外移入,確診個案中新增18例死亡。
陳時中表示,監測污水重要的意義在於,發現曾經或現在的感染者,並根據流域的分布來設立採檢站,及早把無症狀者找出來。陳時中表示,15日至今全國施打超過14萬劑,雖然數字不算穩定,但可看出未來若數量大、要擴大施打疫苗應該沒問題,一週施打量可達上百萬劑。指揮中心表示,今日新增的167例本土病例,為85例男性、82例女性,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,發病日介於6月1日至6月15日。原本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也會檢驗腸病毒,在去年1月爆發COVID-19疫情後,也開始加入COVID-19病毒檢測。個案分佈以新北市65例最多,其次為台北市50例,苗栗縣21例,桃園市14例,花蓮縣8例,新竹縣5例,基隆市2例,高雄市及台中市各1例。
針對台中市傳出2案90幾歲長者在接種疫苗後過世,莊人祥表示,2案都是昨天接種,並分別於昨天晚上、今天早上死亡,詳情尚未通報中央。同時,陳宗彥強調,第二類防疫人員絕大多數都是第一線從事防疫工作的人員。首席部長下台、新任命陷入困局,北愛爾蘭恐面臨議會改選 由於脫歐議題處理不當、引發後續一連串政治對立與批評(甚至還爆發兩黨支持者流血衝突),佛斯特於4月底宣布辭職,並於6月14日下午1時正式結束首席部長職務。
任命愛爾蘭語文專員、設立專業學校教導愛爾蘭文。因此,除佛斯特指派黨內同志吉凡(Paul Givan)接任部長外,新芬黨也需再次推舉副部長人選,以利行政部門持續運作。他們籲請英國政府繞過北愛爾蘭議會,直接在英國國會通過相關語言法案。新芬黨成員,北愛爾蘭財政部長莫菲(Conor Murphy)便表示,若英國國會願意通過法案,新芬黨便將不再杯葛新部長任命。
在北愛首席部長佛斯特(Arlene Foster)14日辭職後,若雙方未能盡快取得共識,甚至可能導致議會提前改選。不過,至今法案仍尚未通過。
英國國會議員、北愛爾蘭事務大臣路易斯(Brandon Lewis)則呼籲兩黨平穩地化解衝突:「至關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一位能正常行使職權的官員,替北愛爾蘭民眾與社群服務。根據北愛爾蘭議事規定,隸屬新芬黨的副首席部長蜜雪兒(Michelle ONeill)也必須一同下台。」 無論如何,兩黨只有一周的時間,必須在6月21日下午1點前化解歧見、取得共識,推派出接續執政的新部長人選。他並稱如果新芬黨執意阻撓吉凡成為新科部長,將對北愛爾蘭的和平「造成危害」。
北愛爾蘭另一政黨「傳統統一之聲(Traditional Unionist Voice, TUV)」主席阿利斯特(Jim Allister)更直言,其實DUP內部也有不少聲音,希望英國政府能直接通過法案,避免議會改選。北愛爾蘭第三大黨——社會民主工黨(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, SDLP)黨魁,同時身兼國會議員的伊斯特伍德(Colum Eastwood)表示,他將嘗試在議程中撥出時間討論法案。此外,反對者亦認為愛爾蘭語言法案,只不過是新芬黨尋求愛爾蘭獨立的手段之一。佛斯特過去在競選時便曾以「給鱷魚肉吃,只會讓牠回來要更多肉」比喻,堅決反對和新芬黨妥協、通過法案。
前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史密斯(Julian Smith)也發推特力挺,稱其支持在國會中討論任何相關議題。一言以蔽之,該法案希望賦予愛爾蘭語和英語同等的法律地位,細部規定包括:允許在法庭、議會、警察單位等政府機構中使用愛爾蘭文。
」 由於時值親英派紀念博因河戰爭(Battle of the Boyne)勝利、在北愛爾蘭各地遊行慶祝的「進軍季」(loyalist marching season,該戰爭確立英國在北愛爾蘭的統治地位,遊行過程常導致親英/愛爾蘭派民眾衝突),再加上日前脫歐問題產生的齟齬,部分英國工會領導人建議首相強森(Boris Johnson)不要「蹚渾水」。由於沒人能保證改選後的席次與權力分配,至今的協商與政策推動可能會全都化為泡影。
新芬黨找上英國議會協助,能否舒緩僵局仍有待觀察 眼看談判陷入僵局,新芬黨找上唐寧街尋求協助然而在現代社會,即使他們上同一所大學,在同一個崗位工作,但是可以把這些身在教室或辦公室裡的年齡相仿的人,視作同類「年輕人」的人並不多。工會的組織率低下,政治學家木下Chigaya指出,大學學生自治會和社團等中間團體也在不斷弱化。這個調查選取「示威遊行」作為主要的社會運動,列舉了六種觀點作為選項,向受訪者提問。當然,「年輕人」並不單指大學生,但過去被認為相對比較寬裕的大學生,現在也面臨著缺乏時間和金錢窘境。本文將根據筆者收集的調查資料,探討年輕人如何看待社會運動,以及他們的避諱感和厭惡感為何而生。
在這樣的社會,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道針對社會進行批判和對抗的規矩。換言之,本文討論的「年輕人遠離政治」、「年輕群體厭惡社會運動」問題,並不僅限於十多二十多歲的年輕群體,比他們年長的人群也存在同樣傾向。
此外,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然而,各種調查結果顯示,與其他國家相比,日本年輕人參與政治,尤其是對社會運動的積極性和關注度依然不高。
前三個選項表示對示威遊行持肯定態度,後三個選項表示對示威遊行持否定態度。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在《日本社會的機制》一書中主張,上世紀70和80年代的社會,即使並沒有那麼高度的均質化,但也存在相應屬性的生命歷程(life-course),「年輕人」與「女性」、「工人」一樣,有屬於其自己的分類。
莫如說,日本的年輕人面臨「不得不遠離」政治的結構性、文化性原因,這些因素對他們的意識產生了影響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,年紀較大的人群認為示威遊行是比較正面的行為。在這種社會狀況下,大家難以想像自己的行動可以引發某些改變,這應該是極為自然的心理。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實施的2016年度學生生活調查顯示,大學全日制學生的獎學金領取率在1992年(22.4%)至2016年(48.9%)期間翻了一倍以上。
就業和社會立場的流動化也有影響 筆者在拙著《大家的『任性』入門》中提到,除了年輕人身處的社會已經發生變化這個因素外,「個人化、流動化」的影響也是年輕人遠離政治的重要原因。另一方面,在學校和工作單位等空間,認為「大家都一樣」的幻想會愈來愈強烈,因而對於在公眾場合抒發己見這種行為,或會產生諸如「大概會被別人視作出頭鳥」、「如果別人認為自己偏激怎麼辦」、「會不會和同伴格格不入」等過度反應。
文:富永京子 年輕人的社會變革意識低下 近年來,世界各地以年輕人為主力的社會運動愈來愈引人注目,比如呼籲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問題的「#FridaysforFuture」全球同步行動,以及起源於美國、反對歧視黑人的「#BlackLivesMatter」抗議行動,等等。在這種背景下,即使試圖為自己的利害得失發聲,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自己擁有相同的利害關係。
如果他們目睹了社會運動引發的某些改變,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,但如果連運動本身都沒有見過,也就談不上去參與了。下表展示了各個年齡段受訪者針對各個選項回答「認同」和「比較認同」的比例。
愈年輕的人愈排斥示威遊行 那麼,我們年輕群體具體是以怎樣的形式與政治保持距離,遠離社會運動的呢?筆者和有關人員曾針對20至69歲的人實施過一次「生活與意識相關調查」(Synodos國際社會動向研究所,2019年),分析他們對社會運動的印象。比如,日本財團2020年對日中韓美英等9國實施的《18歲意識調查》顯示,日本受訪者中「認為自己可以改變國家和社會」的佔比最低,僅為20%左右。實際上,70年代以後,發生在城市地區的社會運動次數一直在減少,普通人基本上無緣看得到工人運動和市民運動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要想提出政治主張,向權威發聲絕非易事。
當然,這種特點並不僅僅存在於十多二十多歲的人群身上。NHK實施的《日本人意識》調查顯示,1949至1953年出生的人對「國民的行動正在影響國家政治」的意識最強烈,之後出生的人則愈來愈弱。
舉個例子來說,70年代以後,大學的學費大幅上漲。學費和獎學金(這裡指最常見的日後需要償還的助學貸款)的負擔壓在學生肩膀,給他們的求職就業帶來壓力。
Photo Credit: nippon.com 儘管各個選項基本上都明確反映出了代際差異,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愈是年輕的人群愈是傾向於對示威遊行給出負面評價。此外,據社會學家濱田國佑介紹,2015年《階層與社會意識全國調查》(SSP調查)顯示,在G7成員國中,日本年輕人認為「個人的參與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」的人數最少。
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发热量每千克5800大卡的大同优混煤每吨较11月30日上涨约人民币40元,至人民币750-770元(合110-113美元);发热量每千克5500大卡的山西优混煤上涨了人
目前华东电厂库存补库需求强烈,因此推动沿海煤炭航线运价继续上升。
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分析报告,截至12月3日,华东沿江电厂的除长兴、玉环电厂存煤较多外,多数电厂存煤在7天警戒线上下,苏州电厂存煤天数更是由11月13日的16天下降到3天。
7日,欧盟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在《京都议定书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其要素的绑定的法律协定,将两者合并,并能够将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其中。
蒋洁敏说,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对于双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,促进共同发展,为保增长、保民生、保稳定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。
同时,由印度、巴西和南非另起炉灶提出的另一份议案内容,主张延长将于2012年到期的《京都议定书》。